欢迎光临十大网赌正规信誉排名 质量管理处! 今天是:
返回学院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质量管理处>质量评价 > 正文

守正创新担使命 踔厉奋发开新局--2021年学院“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工作综述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7日 点击数:376 字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2021年,意义非凡。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更是学院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

一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甘肃省关于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以双高校、提质培优、“技能甘肃”任务落实为重点,创新挂战图、绩效表、销号制、网格化管理,推动“双高计划”各项建设任务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党建引领 筑牢发展根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学院党委先后组织讨论会、研讨会、推进会18次,深入开展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研讨交流,确保双高建设目标不变、方向不偏、干劲不减。党的领导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建设,学院党委被授予“武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立项建设省级标准化先进党支部1个、样板党支部1个、标杆院系1个。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院构建了“党建+思政”联动工作机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校内建成红色文化艺术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校外建成“新时代愚公精神”“两山理论”“四个自信”“双碳战略”实践教育基地。学院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校、创新创业示范校、非遗教育特色院校,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名师8人、教学团队1个,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研究项目2项。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微课140个、文化品牌项目12个、红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1个。

服务大国重器 引领高质量发展

这一年,我们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合作,把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有机统一,在办好“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上下功夫,在服务“大国重器”“双碳战略”中大有可为,探索了一条高职教育多元化办学新路径。

开办高职氢能核能专业。在全国率先开设高职目录外专业氢能技术应用,是省内唯一开设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氢能技术应用专业的院校。增设应用化工技术(清洁能源方向)专业,形成了以核能为核心,覆盖太阳能、氢能、核能三大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格局。牵头研制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氢能技术应用2个专业的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简介,编写氢能技术应用专业、核与辐射防护检测技术专业10门专业课程教材。

柔性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柔性引进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核能、氢能领域专家朱志勇、王建强、米丽娟等18名博士担任专任教师,与校内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开展模块化教学。

对接重大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落地武威的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优”的技术技能人才,截止目前已累计培养毕业生340人,其中83名毕业生参与到研究所上海园区和武威园区项目建设中,承担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相关设施的运行、维护、测试、绘图等多项基础任务,其余毕业生到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等就业,在服务“大国重器”中大有作为。

深化“三教”改革 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

这一年,我们以技能大赛、1+X证书试点、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抓手,强化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技能,推动课堂革命,教育教学事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专业建设成效凸显。光伏工程技术、旅游管理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引领发展,学前教育、护理等8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带动发展,形成专业集群化发展新态势。申报新增高职国控专业2个、非国控专业2个,停招3个、撤销4个,专业组群逻辑进一步清晰、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有29个专业申报参与开展38个“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试点学生规模达到1280人。学生在甘肃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8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分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7项、铜奖5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7项。获其他市厅级奖76项。

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启用智慧教学管理平台,优化在线教学平台,全面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投入210万建成院级在线精品课程15门,获批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8门、创新创业慕课1门,引进优质在线课程400门。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同振、同向同行、同步育人。

教师培养成绩斐然。不断完善“入职培训站住讲台—骨干培训站稳讲台—专项培训站好讲台”的进阶式培训制度。开办“绿洲讲坛”系列学术报告8场次,培训教师1700余人次;新教师入职培训30余人次,骨干教师培训48人次,“1+X”专项师资培训66人次;专业解读及课程思政培训298人次;进企业实践锻炼85人次,合作企业职业技能培训25人次。教师在甘肃省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在全省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连续两年获奖率保持在100%。

实验实训室提质扩容。2021年共投入2998.47万元,建成“1+X”光伏电站智能运维、化工虚拟仿真等实训室和1+X考核站点21个,在建智能财税、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等实训室14个,扩建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优化。

深化校企合作 塑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这一年,我们走访调研省内外多家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探索共建实体化运行的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推动产教深度共育、多元融合、互利共赢、创新发展。

探索“实体化”运行新机制。与山东蓝海集团、顺丰速运合作共建“蓝海学院”“顺丰学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与陕西工科教育投资集团合作探索共建“应急管理产业学院”,与比亚迪合作共建“汽车产业学院”,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5个,与35家企业签订“双师型”教师培养合作协议。建设6个职工培训基地,承接“武威市乡村医生进修培训”“武威市民办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等各类社会培训及考试28000余人次。

立足技能创新打造技术服务高地

主动适应甘肃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武威市沿山沿川沿沙特色产业和“8+N”优势主导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平台、组团队、搭基地,创新服务能力。

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建成甘肃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青年科普示范基地”,加强“武威市汽车维修检测与教学研究技术创新中心”和“武威市中药鉴定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4个,遴选武威市科技特派员2名。开展横向科研项目1项,立项教育厅创新基金项目14项,省社科联2021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5项,甘肃省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专项课题2项,武威市列科技计划项目1项。结项各类课题15项,助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创新驱动和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筹建社区大学,组建200人的师资库,开展社区教育服务3000余人次、中小学学生科普教育200余人次。招收学历继续教育学生505人,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培训5198人次。

助力乡村振兴有力有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组建1支教授服务团和8支教师服务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精准对接帮扶村镇,实施“一林一屋一基地”项目帮扶和产业帮扶。大力开展农村电商、乡村医生等专项培训,面向农民工、乡村干部、“两后生”等群体完成高职扩招任务,培养高素质现代农民。开展职教扶贫,全年累计发放奖、助学金1998.28万元,发放疫情期间临时生活补助61.155万元。选派24名骨干教师赴5所中职开展对口帮扶,开展13个专业的实践技能指导32场次。

这一年,校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启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新突破,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这一年我们既有从0到1的突破,也有从1到N的枝繁叶茂,有从无到有的深耕,也有从弱到强的爬坡。2022年,我们将承载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用实干之态、匠心之志、奋斗之姿,努力谱写学院高质量高层次发展的新篇章。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