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作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4日 点击数:728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必然,也是时代需求。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难以圆满解决的难题。其结果往往是二者在相互推动中向前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有了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人们的道德意识却大大滑坡,也就是人们物质追求的满足挤压了精神世界的生存空间。

这一社会巨变引起了当时社会思想家们的强烈关注和热烈争辩。老子认为社会变动改变了自然状态,故而强烈反对这场社会进步。孔子虽然肯定这场社会进步,但又强烈要求找回人们在这场变革中失落的道德人格。尽管他们的思想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进程,但却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在追求物质财富时人为物役、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加强人的道德精神建设等重大问题,留下了宝贵的人格学说和道德伦理学说。这些学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不断起到积极作用。

西方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经历了物质生产、殖民主义和政体改革等重大变革,社会财富获得巨大增长。但与此同时,快节奏的大工业生产和日益隔膜的社会人际关系改变了以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从萨特笔下的“他人皆地狱”,到卓别林演绎的《摩登时代》中人成为机器奴隶的形象写照,都是这种社会意识和大众心理的表现。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东西方华人学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投向儒家思想,希望从儒家思想对于人的道德精神构建的学说中,获取解决现代社会病的“灵丹妙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一方面,社会财富极大丰厚;另一方面,人们关于提升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的呼声不断高涨。从丰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水到渠成的选择。

其次,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证明,任何优秀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其延续和创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问题,而与这个民族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密切相关。正因如此,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和政府的重视,显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个显而易见但又容易被当代人忽略的问题是,现在有些人力主全面恢复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甚至把幼小儿童关在宅中用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封闭培养。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从范围到程度的把握和思考。传统文化并非完美无瑕,不需要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古代封建社会土壤孕育产生的文化产物。其中固然有很多能够体现人类正能量因素的宝贵精华,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气”,等等,都需要发扬光大。但也有不少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和愚弄民众的糟粕,从封建等级意识到“三从四德”等反人性思想,就需要厘定剔除。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采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指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代社会应该选择传统文化中对当下有参考借鉴价值的部分。现在是21世纪,中国的状况既不是千百年前的中国封建时代母体,也不是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的欧美世界。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自己独特的需求。目前,中国社会能够在传统文化“药库”中找到“药方”的病例主要有两种。一是缺乏严以律己、关爱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二是缺乏面对躁动社会争抢风潮的冷静淡定心态。前者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找到对症的“药方”,后者则可以从老庄等思想中得到超脱乃至超越的灵感。

最后,当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吸收和采纳的层面,应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即应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看待现实,看待未来。历史传统需要尊重,需要继承学习,但没有理由被历史传统捆住手脚。那种总是认为今不如昔的倒退历史观,既不符合客观事实,更无益于社会发展进步。同样,那种把今人视为古人的奴隶,总是认为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作品都是古人至上的观点,除了把现实拉回到古代,也是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

  (作者:宁稼雨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

Baidu
sogou